集结经典应用案例<br/>用户成功案例解读<br/>分享项目中的实践方案
A classic case
集结经典应用案例
用户成功案例解读
分享项目中的实践方案
02/21
February 21, 2024

MedeA案例142:稀土元素助力高性能锂电正极材料

关键词:锂电池,稀土元素,正极材料,表面改性


1 案例背景

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与电解液反应,生成绝缘类的物质覆盖在电极表面,增大电极内阻,降低电池性能。那么,对电极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保护电极材料是提升电池性能的重要手段。本案例基于稀土元素的特点,结合DFT计算与实验证明,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电极表面,其它金属元素在表面内部,表面的稀土元素氧化形成低电阻的网络状结构保护电极材料、提供锂离子扩散通道;表面内部的其它金属元素降低层间距,增加电极材料稳定性,促进锂离子扩散。两者综合作用,有效地保护电极材料,提升电池性能。


2 建模与计算方法

作者通过MedeA Environment中的InfoMaticA数据库搜索到LiNi0.8Al0.15Co0.05O2(NCA)结构。采用MedeA VASP对结构进行优化,截断能为500 eV。对过渡金属元素Ni与Co,采用GGA+U方法描述d轨道电子的强关联作用,Ni与Co的U-J分别为6.20,3.32 eV。在LiNi0.8Al0.15Co0.05O2基础上,采用MedeA Environment中的Surface Builder生成(001)表面结构,并在模型中构建1.5 nm的真空消除周期性的影响,进而创建在表面不同层掺杂的La和Nb体系,并考虑电子自旋。


3 结果与讨论

3.1 DFT计算Nb与La在表面中占位

作者采用MedeA VASP计算NCA表面中,Nb或La在不同原子层时的能量。计算结构如图1(a)所示,La或Nb处于NCA表面的不同层。图1(b)是La或Nb处于不同层时的相对能量,可以看到,当La处于第0层,即表面时,能量最低;当Nb处于第三层时,表面内部时,能量最低。当Nb掺杂到NCA时,图1(c-d)中的差分电荷密度显示,Nb周围电荷密度增加,表明Nb-O的作用强于Ni-O。因此Nb掺杂能很好地增强结构的稳定性,Nb-O较强的作用能缩短Nb-O间距,增加层间距,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。

8d692ba00d6b0a428d891187311b6268.png

 

图1 DFT计算含La与Nb的Li-Ni-Co-Al-O体系。(a)La或Nb在NCA的表面,第一、二或三层,(b)La或Nb在不同层时的相对能量,(c)3D差分电荷密度,(d)NCA与含Nb NCA的2D差分电荷密度

3.2 实验验证Nb与La在表面中占位

在实验中合成了单晶体NCA(SC-NCA),以及含有不同浓度Li5La3Nb2O12(LLNO)表面改性的电极材料(SC-NCA@LLNO1,SC-NCA@LLNO3,SC-NCA@LLNO5),其晶格常数与Li/Ni无序度如表1所示。可以看到,随着LLNO增加,LLNO中的Nb深入电极材料表面,材料的晶格常数与体积逐渐增加,有利于电极材料的比容量。而Li+与Ni2+的无序度则随着LLNO增加而减少,这可能是由于Nb-O限制了Ni2+向Li+迁移。

表1  SC-NCA与SC-NCA@LLNO材料的晶格常数与Li+/Ni2无序度

sample

a/Å

b/Å

c/Å

V/Å2

Li+/Ni2+ disorder

SC-NCA

2.865559

2.865559

14.185713

100.879

0.515%

SC-NCA@LLNO1

2.866693

2.866693

14.191311

100.999

0.427%

SC-NCA@LLNO3

2.866884

2.866884

14.191854

101.016

0.276%

SC-NCA@LLNO5

2.867719

2.867719

14.195073

101.098

0.226%


3.3 电化学性能

bf7e567b11b8eb3954e55b0e17a8c555.png

图2  SC-NCA与SC-NCA@LLNO3(a)500次循环性能,(b)放电倍率,(c)2.7-4.5 V循环性能,(d)2.7-4.7循环怪胎,(e)前两次循环中dQ/dV曲线


选择SC-NCA与SC-NCA@LLNO3进行电化学性能实验,验证LLNO对材料改性的影响。图2(a)所示,经过500次充放电之后SC-NCA@LLNO3依然保持82.9%的比容量,而SC-NCA只有68.5%。考虑到电极材料在过充入电池中可能存在结构变化的特点,对SC-NCA与SC-NCA@LLNO3进行高电压下充放电测试。图2(c)显示,在2.7-4.5 V电压下,SC-NCA与SC-NCA@LLNO3还能分别保持61.5%,74.3%的比容量;而当电压增加到2.7-4.7 V时,如图2(d)所示,SC-NCA在100次循环后电池比容量出现跳水现象,相反SC-NCA@LLNO3在200次循环后保持51.7%的比容量。在高电压下长时间充放电可能导致过渡金属溶解,进行引发电极材料不可逆变化。经LLNO改性后SC-NCA@LLNO3电极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。

 

充放电倍率也是电极材料重要性质之一。同样地,对SC-NCA与SC-NCA@LLNO3进行0.1-5C的充放电测试。在图2(b)中可以明显看到SC-NCA@LLNO3在5C高倍率下拥有更高的比容量。为了揭示LLNO在不同倍率下充电的作用,计算充放电前两次循环的dQ/dV曲线,结果如图2(e)所示。可以发现SC-NCA的dQ/dV曲线有三个相变过程,分别对应H1-M,M-H2,H2-H3三个过程;对于SC-NCA@LLNO3来说,在充放电循环中的氧化电位更低,且变化更平缓,表明LLNO3对电极材料有很好的保护作用。

b7e3f1cf01697e7622026d38461ced44.png

 图3  (a,b)初始充电过程中原位XRD,(c)晶格常数,(d)不同电压下的体积


在实验中,采用GITT方法计算电极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,发现,在充电过程中,SC-NCA@LLNO3与SC-NCA的平均锂离子扩散系数为4.15×10-10,4.04×10-10 cm2s-1;放电过程中,平均锂离子扩散系数为8.58×10-10,5.59×10-10 cm2s-1。SC-NCA@LLNO3中较高锂扩散系数归功于LLNO在表面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及Nb掺杂进入电极表面后增加的层间距。并且,在扩散过程中,SC-NCA@LLNO3体系中体积变化要小于SC-NCA体系,如图3(d),说明LLNO确实有效地保护了电极,避免结构坍塌。


4 总结与展望

本案例中从理论计算出发,提出采用LLNO对NCA电极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与掺杂,认为LLNO中的La主要分布在NCA表面,Nb主要分布在NCA表面内,与DFT计算结果一致;LLNO氧化可以形成有效的锂扩散网络结构,而Nb则可以有效增强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。经实验证明,经LLNO改性的单晶体NCA材料,SC-NCA@LLNO,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放电倍率;氧化形成的网络结构不仅能提供有效的锂扩散网络结构,并且还能防止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直接接触。但是在高电压下,过渡金属的溶解依然无法避免,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更高电压的电解质来提高电极材料的性能。本案例以模拟计算为基础,结合实验验证,为电极材料的改性与运用提供思路,为未来高性能电极材料开发指明方向。


参考文献:

Zhang F, Fu X, Zhang N, et al. Utilizing fast ion conductor for single-crystal Ni-rich cathodes to achieve dual-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conductor network constructing and near-surface doping[J].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, 2022, 52: 19-28.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ensm.2022.07.029


使用MedeA模块:

l MedeA Environment

l MedeA VASP